十问科技企业_

十问科技企业

来源:

  转型变革就是一个软化的过程。在硬件已经达到相当标准的情况下,要让物更聪明、提供更多服务,就需要软件驱动硬件,希望成为一个物联网时代的科技集团硕博学历员工超5000人、

十问科技企业
十问科技企业

  转型变革就是一个软化的过程。在硬件已经达到相当标准的情况下,要让物更聪明、提供更多服务,就需要软件驱动硬件,希望成为一个物联网时代的科技集团硕博学历员工超5000人、外籍资深专家超500人;高等教育学历员工超3.5万人,占全体员工的20%;研发人员数量超1.6万人,占全体员工的10.7%近5年研发投入超450亿元,超170项技术获得权威机构认定“国际领先”水平,持续投入形成的技术壁垒,是最坚固的护城河2020年末,集团正式将战略主轴升级为“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在这样的定位下,2021年,这家传统制造企业向科技企业的转型迈出了坚定步伐。如何适应时代变革驱动转型?如何在转型浪潮下,坚守初心?如何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来实现科技领先?集团相关负责人从十个方面作出了回答。

  应用于车企生产线的库卡机器人 集团供图

  第一问:加入造车大军,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与诸多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不同,强调“不造车”,而是发挥自身科技研发、基础研究和智能制造的优势,专注新能源车要求越来越高的热管理、电动效率、舒适智能等核心零部件领域。目前,已有数万辆搭载核心零部件的新能源车上市,也获得了超过10家主流主机厂的定点或订单,其中包括1家海外主机厂巨头。

  中国不缺造车的企业,缺的是造好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耐心与匠心。驱动电机、电动压缩机、eps(电动助力转向)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发展势头很好,并持续加大国际专利布局,叠加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以期最终用科技领先引领市场。

  其中,全球首创CO2转子式电动压缩机,解决了极寒工况下续航衰减快的难题,拥有国内发明专利高达220项,国际专利达14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了欧洲等市场的青睐,展现了科技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

  第二问:布局智慧医疗的路径有何独特之处?

  心梗、脑卒中发生后,前4分钟是黄金抢救时间,而在中国,约90%的介入治疗人才都聚集在三甲医疗,超过四分之三的县级医院没有介入手术能力。随着智慧医疗板块中的万东一站式整体介入方案、万里云AI智能阅片、库卡医疗机器人等落地,不断缩小着先进医疗技术的时空限制。

  不断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其医疗集群已逐渐成型,五大板块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赋能:万东医疗剑指医疗影像蓝海市场,库卡医疗布局医用机器人领域,瑞仕格医疗专注医院物流自动化及药房自动化,楼宇科技事业部医疗板块主打智慧医院建设,而生物医疗主攻生物医疗低温储存设备及服务。

  集团中央研究院积极筹备医疗器械研究院,从底层技术出发,对智慧医疗进行深度布局。在集团“数智驱动”的牵引下,智慧医疗将以“智慧医院合伙人”的姿态强化布局智慧医疗产业这一新赛道,助力中国医疗产业智慧化变革。

  第三问:为何要深度布局“智慧楼宇”?

  进军智慧楼宇,不仅是打造“智慧生活”的初心,同时也是积极履行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的实践。因此,楼宇科技事业部提出了“Smart in One”的理念,把复杂留给,让用户更简单。

  在国家要求推动医疗产业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大背景下,楼宇科技打造智慧医院LIFE流解决方案应用,致力于医院的高效管理和绿色节能;在智慧和绿色商业建设提速的大背景下,打造了一大批具有智慧楼宇控制系统的商业样板工程;在“碳中和”愿景下,能效管理解决方案,让工业用户的生产更加低碳、节能。

  不久以后,也将发布“数字化楼宇控制系统”最终打造智慧楼宇生态,让建筑成为会思考、可感知的智慧生命体,最终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第四问:旗下机器人公司库卡将如何助力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

  库卡本身非常看好中国本土化战略,聚焦打造一个全价值链的能力体系和产品的闭环,而不是仅把中国当成全球布局的一个环节去补充整个库卡的体系。库卡中国现有研发人员近300人,已建成完整的机器人产品开发和验证体系。

  2020~2021年库卡中国发布了30余款软件和应用类产品、10余款机器人新产品,重点向一般工业、3C电子、包装食品、智慧医院和仓储物流等行业提供机器人解决方案。库卡中国研发的新品让库卡集团成为机器人“四大家族”产品线最齐全的企业。同时,库卡中国内部孵化了移动机器人AMR经营体,使其成为库卡全球的移动机器人能力中心,向全球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第五问:元家居代表了智能家居发展的何种方向?

  “元家居”是综述物联网愿景的概念,已经摆脱了市场上大部分厂商和平台采用的单品+单品组合开发的方式,将“家”当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来思考和设计,把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以原子化方式从不同产品中拆解出来再重组,结合行为数据链,可为用户动态打造千家千面的智能家居场景体验。

  以“起床”为例,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连续的体验服务:当起床闹钟响起前一刻,卧室中的各项环境要素(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就由对应的原子化服务开始调节;当用户下床的一刻,控制卫生间中的水、光、味、风等各项要素的原子化服务也开始预备……

  未来,还将围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和家电体感模拟等技术展开研究,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全新家居体验。譬如通过家电物理功能和人工智能自主服务能力的组合,模拟各种不同环境的体验,如海边、高山、密林、太空等。

  第六问:用户共创理念能如何助力赢得市场?

  2021年9月,首次对外发布其最新用户共创成果——AirNEXT空气主机,它将空气检测、精密控温、调温新风、空气消毒、空气净化、智能控湿、消除异味等耦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健康空气解决方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需要的模块,形成专属于自己的产品。这一产品并非由工程师独自研发,而是3798名用户共创而成,是将“用户直达”提升至集团战略后的一次重要实践突破。

  有效洞察用户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贯穿产品周期甚至邀请用户参与到产品共创,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坚持“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建立了产品端到服务端全价值链全球用户共创流程,参与用户覆盖全球5大洲17个国家40万用户。

  如在企划阶段,基于用户数据图谱聚焦核心痛点需求,与极致用户共创挖掘创新概念;在开发阶段,制定用户参与的数字化测评体系、评价标准及易用性评价体系,让全球用户参与体验,提出问题、闭环问题……通过全球用户共创的创新理念及模式,保持整体用户净推荐值(NPS)逐年持续提升。

  第七问:为什么要成立软件工程院?

  从2012年就开始数字化转型,通过自研几百套软件系统把人与物链接起来,建立起工业互联网M.IoT。这一经验也通过美云智数推广到40多个行业的400家大型头部企业。

  数字化已融入到集团各个板块业务中,美云智数、安得智联、库卡等都有自己的数字化平台。这就需要从整个集团出发,从软件工程学和数字技术先进性的角度打好地基,把数字的底座进行工程化的建设和交付,提供全集团通用的物联网底座技术能力。

  多年来,转型变革就是一个软化的过程。在硬件已经达到相当标准的情况下,要让物更聪明、提供更多服务,就需要软件驱动硬件。物联网时代,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物有链接,而且物更聪明,能自主思考和反馈信息。希望成为一个物联网时代的科技集团,因此建立整个集团的软件工程院,非常必要。

  第八问:“双碳”战略下,以为代表的制造业如何绿色发展?

  集团此前已经对外发布集团绿色战略,指出2030年前实现企业内部碳达峰,2060年前迈向碳中和。集团绿色战略的愿景是构建绿色全球供应链,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从“零碳园区”的构建,到“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绿色服务”的规划实施,众多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全方位展现了集团零碳未来的发展愿景。未来几年,集团将积极创建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和低碳供应链体系,在做好顶层设计、绿色产业布局、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方面下功夫,制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积极稳步地布局发展低碳产业,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

  合康新能的加入,更将大幅加快集团内部低碳转型的步伐。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业务方面的布局,将会增加集团业务的多元性,推动集团ESG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集团ESG理念同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战略高度契合,是推动集团实现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第九问:如何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来实现科技领先?

  基础研究能力是国家创新活力的源泉。突破一个关键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行业,进而盘活整个产业,最终对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积极带动。

  属于慢来打快,慢不是指研发速度慢,而是不停地在核心技术、硬技术上投入。外界看着变化没那么快,但持续投入形成的技术壁垒,就不容易被替代。近5年研发投入超450亿元,超170项技术获得权威机构认定“国际领先”水平。

  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在中国上海、佛山,美国路易斯维尔、硅谷,德国斯图加特,日本大阪,意大利米兰,逐步构建并完善“2+4+N”全球研发网络,通过在全球的技术高地进行研发布局,搭建开放式研发生态,专注共性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与创新。

  中国制造需要有更广的触角和视角,去找到自己未来的路,提出“科技领先”战略,并将该战略放在首位,就是从思维理念上率先实现转变,鼓励不断试错。有这个担当和使命感。

  第十问:积极引入院士,如何构建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提高研发资源投入强度,没有强度就不可能有创新。这里所说的强度,就是研发占比,要强制性地提高研究人员的占比。尽管目前研发人员数量超1.6万人,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为10.7%,还是要继续强化资源投入和体系完善。

  二是提高人才密度和强度。硕博学历员工超5000人、外籍资深专家超500人;高等教育学历员工超3.5万人,占全体员工比例20%,仍要进一步突破思维障碍,拥抱多样性,对国际化人才、多样性人才有足够的包容性,形成网络效应。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cnipay.com/news/1649.shtml

上一篇:五星经纪人擦亮房产交易名片下一篇:十问科技企业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0 0 0 百智 酒友会 0 0 就游绘 百智 0 0 0 旺尚 酒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