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如格力空调,产品没有溢价能力。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本刊记者/孙晨 即使斥资近150亿元进行回购,做
集团的近忧与远愁
空调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如格力空调,产品没有溢价能力。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本刊记者/孙晨
即使斥资近150亿元进行回购,做市值管理,但集团仍然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股价跌跌不休,究其根源,或许与其家电业务不景气、机器人业务“发育不良”密切相关。
何享健套现
56亿,增持8亿
自今年2月10日以来,集团在资本市场上遭遇水逆,股价跌跌不休,从最高点108元/股跌至最低点73.62元/股,跌幅逾32%,市值缩水超过2400亿元。之后股价虽有所回调,但市值仍然是大幅缩水,约1700亿元。
面临公司股价暴跌、市值的大幅缩水的状况,集团管理层们开始了市值管理。
2月23日,集团董事会通过回购方案,在未来12个月内,同意以不超过140元/股的价格回购不超过过10,000万股且不低于5,000万股,回购的股份用于股权激励计划。4月2日,集团完成回购,最高成交价为95.68元/股,最低成交价为80.29元/股,支付的总金额为86.64亿元。
5月10日,集团再一次启动回购方案,拟以不超过50亿元的资金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100元/股,回购的股份将予以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尚未公布回购进展。
两次间隔很近的回购,回购股份的价格却从140元/股降低至100元/股,下滑幅度接近30%,如此回购价格,集团是如何给出这两大数字的?又是否合理?
首次回购期间,彼时集团的价格约90元/股,较140元/股有着50元/股的差距,幅度近36%。第二次回购情况也是如此,75元/股的价格与100元/股的价格有着25%的差距。这会让投资者形成错觉,误以为集团股价有着大幅的上涨空间而买进,致使投资者被套牢,不知道集团此举是否属于无心之举?
除了回购之外,集团的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何享健也发布了增持计划。5月22日,何享健计划在未来半年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集团股份,预计资金不低于8亿元,没有限定股价区间。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集团多次发布回购、增持计划,涉及的金额接近150亿元,充分彰显集团对公司自身前景的肯定,同时给外界一种资金雄厚的感觉。
但令投资者疑惑的是,何享健在本次增持8亿元之前,曾在去年减持了7028万股股票,套现56亿元,这个套现力度不可谓不大。或许这是导致集团股价持续低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集团自身业绩情况。
增速放缓,空调毛利下滑
两次回购,集团给出的理由均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并结合公司经营情况、主营业务发展前景、公司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等。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看好公司的前景,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
营收、净利增速放缓。2018年-2020年(报告期内),集团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96.65亿元、2782.16亿元、2842.2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87%、7.14%、2.16%。虽然营收保持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已经越来越慢,有停止增长、甚至下滑的趋势。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02.31亿元、242.11亿元、272.2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05%、19.68%、12.44%。也是呈现后继乏力的态势。
从产品来看,集团主要包括暖通空调、消费电器(含冰箱、洗衣机、厨房电器及其它小家电)、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在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12.15亿元、1138.9亿元、215.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2.65%、40.07%、7.60%。
可以看出,暖通空调与消费电器是集团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逾82%,是集团的经济命脉。
2020年,家电行业市场总体呈现下滑趋势。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和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家电行业国内市场零售规模为 7,297 亿元,同比下降 9.2%;家电行业出口规模为 4,582 亿元(不含彩电),同比增长为 24.2%。
2020年,空调市场零售额为 1,475 亿元,同比下降22.8%;洗衣机市场零售额达到 657.4 亿元,同比下降 6.8%;冰箱市场零售额达到 930 亿元,同比下降2.8%;厨卫家电零售额为 1,674.4 亿元,同比下降4.8%。
在家电行业总体下滑的情况下,集团能够实现微增长实属不易,不过,具体到空调产品,格力空调仍然以36.9%的市场份额排在行业首位,空调则还是“千年”老二。此外,在冰箱、洗衣机等大型家电中,集团的线上、线下份额不如海尔,也是屈居第二。
竞争力不强。在2020年,集团暖通空调产品的毛利率大幅下跌,从31.75%下跌7.59%至24.16%,而格力空调的毛利率则下跌2.8%至34.23%,两者空调产品的毛利率相差10%以上,说明空调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如格力空调,产品没有溢价能力。
对于投资者,更加关注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前景。家电行业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密切关联,产业在线认为,房地产投资增长受限于“三条红线”,基建投资增长受限于地方债水平,持续大幅上升的空间有限。因此对未来消费增长不能寄望过高。
对于家用电器,消费者更加关心的是质量问题,但集团的产品的投诉量高企。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关键词“”就出现了5681条数据,投诉量也高达1823条,反观格力电器,仅有1485条搜索结果,投诉量为1032条,投诉量较集团少了近800条数据。
机器人“发育不良”
对于企业而言,在原有主营业务不景气的情况下,新业务的发展、培育情况是公司未来几年内业绩能否保持持续增长,甚至飞跃式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资深投资者决定投资一家企业重要的参考因素。
之于集团而言,其在2016年完成了对全球机器人知名企业库卡集团和以色列运动控制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公司Servotronix 的收购,在原有家电的基础上,新增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并在2017年财报中对该新业务进行披露。
新业务营收下滑严重。2017年-2020年,集团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实现的营业收入下滑明显,分别为270.37亿元、256.78亿元、251.92亿元、215.89亿元,2018年至2020年同比下滑的比例分别为5.03%、1.89%、14.30%,下滑加剧。
2017年-2020年,新业务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也是逐年下降,分别为11.23%、9.89%、9.05%、7.60%。此外,新业务的毛利率先增后减,分别为14.48%、22.85%、20.79%、19.88%。
新业务收入的减少、占总营收比例下滑、毛利率下跌等,说明集团未能把新业务发展起来,新业务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在2020年财报中,对于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收入的减少,集团称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影响,全球各经济体陆续停摆,库卡的部分客户也暂时关闭其工厂并减少投资活动,这导致库卡主要业务显著下滑。
但据睿工业(MIR)统计,202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为 171,490 台,同比增长 14.8%,在行业同比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集团新业务的这种表现实在无法令投资者满意。
新的一年,工业机器人获得较好的发展。据Wind数据,工业机器人行业2021年4月份产量30,178台,同比增长43.00%,但不知道集团新业务的情况又是如何?由于集团在第一季度报告中没有单独对新业务进行披露,只能够在半年报时才能进一步了解其新业务的发展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集团除了将希望放在机器人业务之外,近来也将目光投向了火爆的造车行业,但在原有家电业务增速放缓、新业务发展乏力的情况下,新增的汽车业务能否成为其新希望还有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