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自诩天下第一,贸然领着军队前往周朝的国都洛阳。周定王连忙派出大臣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随便也去探探楚国的虚实。楚庄王咄咄逼人,于是就想向周天子挑衅一下,他借机询问的轻
常言所说“一言”的?代表哪九个州,现在在哪里?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自诩天下第一,贸然领着军队前往周朝的国都洛阳。周定王连忙派出大臣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随便也去探探楚国的虚实。楚庄王咄咄逼人,于是就想向周天子挑衅一下,他借机询问的轻重。尽管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但王孙满仍然不卑不亢的说:乃国之重器,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你一介臣子,有何资格问鼎的重量?楚庄王听了大怒,说:我楚国兵器森然,即使从兵器上敲掉一小块,就足够做了。
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得天下者,在德不在鼎。接着,王孙满就给楚庄王讲起了的历史:
禹治水成功后,划定九州,命九州贡铜铸造了,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分别刻于鼎身。铸成后,禹命人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知道所在之处都有哪些妖魔鬼怪,以此逢凶化吉,天下太平。夏桀昏乱,成汤天命所归,所以就到了商朝。到了商朝末年,商纣无道,又到了周朝,这都是天命所归。所以,当君主崇尚德行的时候,再小的鼎也是很重的;反之,如果君主背离德行,再大的鼎也是很轻的。当今天下,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德行未弃,所以天命未改,你又怎么能知道的轻重呢?
楚庄王碰了一鼻灰,只好作罢,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传国玉玺,就相当后世的传国玉玺,是国家终极权力的象征,根本就不允许私自熔铸。虽然楚庄王自信满满,说自己从兵器上敲掉一块就能铸造同样的,也只不过是说说罢了。楚庄王之意不在熔铸,而是在表明楚国当时的势力非常强大。
到了秦武王的时候,也心向,一直渴望将其占有。为了能够得到,秦武王调动大军,准备攻取韩国的宜阳。宜阳是韩国阻挡秦国的重要屏障,如果宜阳被攻陷,不仅韩国有灭国的危险,就连周王室所在的洛阳也是岌岌可危。宜阳被攻陷后,周王室立即向齐求救,最终迫使秦国退了兵,接着,齐王也向周王室提出了保管的请求。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等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象征王权的反而不见了踪影,秦始皇为了表明自己建立的大秦帝国也是天命所归,就将从赵国获得的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那么,传承到周朝的哪里去了呢?
汉朝初年,司马迁在整理先秦史料的过程中,也未能辨别出的真正去向,所以,他在《史记》中关于去向的记载前后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在《秦始皇本纪》说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只大鼎被大风刮到了今江苏的泗水之中,其他八鼎仍然被送到了咸阳,所以仍称为。而在《封禅书》中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跟秦无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始皇才将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
自汉以来,就有史学家对《史记》的记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对是否存在提出了大胆的猜想。
1、铸造时间值得怀疑:根据《史记》的记载,是大禹取九州之金铸造而成,那么也就说明了,早在夏朝初期就已经有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目前的大型青铜器多数是来自商朝时期。虽然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出土了部分铜器、铜渣,但是,像这样的重器,当时的技术还无法达到。
2、重量值得怀疑: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周天子得到后,每只鼎需要九万人来搬运,九只鼎需要八十一万人来运输。所以就有学者认为,这是齐国出兵退秦后,齐王向周王室问鼎时的托辞,可信度极低。因为这么大、这么重的鼎,不仅夏朝没有技术熔铸,就是放到青铜器熔铸技术比较发达的商朝也不可能完成。
3、落水值得怀疑:秦昭王灭东周时,国都在洛阳。秦昭王在洛阳取得了,怎么会掉进离洛阳九百多里外的泗水?难道是秦昭王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力,带着要巡游九州吗?
虽然,作为王权象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它作为我国进入文明的标志,却有不可取代的意义。至于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是确有此物,还是千古谎言,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