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刚满一年的绝味食品(603517.SH),迎头赶上原始股东抛出的清仓式减持计划。上市前就入股的系,所持股份禁售期刚过,就计划清仓所持股份。 从此前发布的财报来看,绝味业绩仍
被抛弃的鸭脖子:绝味食品利润增幅下滑 系拟清仓式减持
上市刚满一年的绝味食品(603517.SH),迎头赶上原始股东抛出的清仓式减持计划。上市前就入股的系,所持股份禁售期刚过,就计划清仓所持股份。
从此前发布的财报来看,绝味业绩仍在持续上涨。卖方研究员也在鼎力推荐,多家研报甚至预测,绝味门店数量将超2万家,公司天花板至少在10年之后。
但是,原始股东禁售期刚过,就抛出清仓式减持的计划,给市场火热的心浇了一盆冷水。
食品行业是一个能产生大牛股的地方,但也是“黑天鹅”最爱光顾的行业之一。面对上市刚满一周年的热门股,你是信券商的“嘴炮”,还是信原始股东真金白银的动作?
解禁后立即抛出清仓式减持,系七年浮盈超10亿
绝味食品于3月19日发布公告,公司股东周原、文泰、金泰及深圳汇贤拟减持共计不超过公司345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43%。目前,四家机构的持股数量正是3456万股,这意味着,周原等将计划清仓式减持。
绝味食品于2017年3月17日上市,首发限售股解禁日为2018年3月19日。这意味着,原始股一解禁,四家机构股东就计划清仓。
四家机构中,周原、文泰、金泰为一致行动人,同属“系”。招股书显示:昆吾投资是这三家机构的大股东(昆吾投资是周原和文泰的第一大股东,是金泰的第二大股东)。昆吾投资主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业务,是投资(600053.SH)的全资子公司。
系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于2011年进入绝味食品。2011年3月,这三家机构花费约1.17亿入股绝味食品,占总股本的9%。
后经几次资本公积金转增后,系的持股数量达到3456万股,以绝味食品目前(3月19日)的收盘价计算,系持股市值达11.89亿,浮盈超过10亿元。如果计算历年所获分红,当前浮盈可能超过11亿元。
系的这次投资可谓大获全胜,投资绝味食品的时间也已经长达7年,意图尽快回笼资金无可厚非。
但是如此大金额的减持计划压顶,投资者不可不当心。下面就来说说关于食品行业投资的一些独特风险以及绝味的业绩情况。
食品股往事:味千市值蒸发八成,蒙牛股价一天跌去六成
食品是一个能产生大牛股的行业,不管是美股的麦当劳,还是A股的伊利股份,都让长期投资者获利颇丰。但是,由于独特的食品安全风险,这也是黑天鹅频繁出没的领域,明星股被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击沉的案例屡见不鲜。
有些就此沉沦,股价一蹶不振。以在港股上市的味千(0538.HK)为例,2011年之前,味千拉面凭借的一则广告语——“一碗汤的钙质含量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深得消费者青睐。
然而,2011年7月,媒体曝出,味千拉面着力宣传的纯猪骨熬制的汤底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酿成了著名的“猪骨门”事件。
事件爆发后,味千业绩出现暴跌。2011年,公司净利润为2.84亿,同比大跌25.46%。从此之后,味千一蹶不振,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味千最新业绩预告显示:2017年,公司将出现亏损。这是自2007年上市以来,味千首次出现的亏损。公司市值也从2011年7月的180亿港元,下跌至目前(3月19日)的41亿港元,跌幅高达77%,市值蒸发近八成。下图为味千股价走势截图:
更为著名的是,十年前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则彻底颠覆了国内的奶粉行业。
以蒙牛乳业(2319.HK)为例,2008年9月17日,公司因奶粉事件停牌;9月23日,股票复牌,当日,公司股价暴跌60.25%。2008年,蒙牛净利润也由上年盈利9.36亿变为亏损9.49亿。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人对本土奶粉的信任大幅下降,外资品牌快速进入国内市场。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2007年时,外资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还只有35%,十年后(2017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56.2%。
外资品牌的强势崛起,不断挤压着本土奶粉的生存空间。曾经的国产配方奶粉巨头—贝因美(002570.SZ),在2017年卖掉上海、北京等29套房产后,亏损额仍高达9.63亿。
也有在食品安全危机后痛定思痛,凤凰涅槃的故事。以伊利股份(600887.SH)为例,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2008年伊利也出现了高达16.87亿的亏损。
但此后几年,经过一系列整顿,公司业绩出现了迅速增长。到2016年时,伊利净利润高达56.69亿。总市值在2018年初一举突破2000亿大关。
说完食品行业的往事,再来看看绝味食品2017年的业绩情况。
券商集体力推:绝味门店数将达2万家?
财报显示:2017年,绝味食品总营收为38.62亿,同比增长17.98%;净利润为5.03亿,同比上涨32.38%。公司称,业绩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增加。
迅猛扩张的门店数量,是绝味营收增长的重要原因。华创证券研报称:2017年底,公司门店数量超过9000家,同比增长15%左右。
近年来,绝味食品坚持跑马圈地饱和开店的策略。一些券商甚至预估绝味能支撑2万家以上的门店数量。
比如,太平洋证券研报认为,绝味计划未来8—10年增加门店数量到2万家,平均每年增加800—1200家左右,相当于每年10%左右的增长。华创证券研报预计,募投项目投产后,绝味年新增产能9.45万吨,合计产能将超过15万吨,能够支撑2万家以上的门店销售。
加盟店是绝味食品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2017年上半年为例,公司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来源于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但是,以加盟店为主要扩张模式的绝味,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据绝味招股书显示,公司门店曾被监管部门或媒体发现存在销售环境不合格、细菌超标、短斤少两等问题。以下截图来自招股说明书:
招股书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9月份,公司被抽查存在问题的次数合计为126次。公司在财报中也称,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加盟商的不断增加,在加盟商模式方面的运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种提醒并不是例行公事,对于食品类上市公司而言,食品安全隐患所隐藏的投资风险,值得投资者时刻警惕。
食品安全风险未必会发生,但是四季度单季利润增速下滑,已经近在眼前。
第四季度净利润增幅放缓:涨价红利能持续多久?
从全年数据来看,2017年绝味食品利润增幅高达32.38%,并不算低。但如果从第四季度单季利润观察,增速在明显放缓。
根据财报测算,2017年第四季度,绝味食品单季营收为9.73亿,同比增长14.87%;净利润为1.25亿,同比增幅仅为16.8%。而2017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利润增幅分别为19.07%和38.42%。与前三季度相比,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增速,四季度都有显著下滑。
此外,近年来绝味业绩上涨,还受到了涨价红利的支撑。以毛利率为例,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5.43%,销售毛利率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新高。
自2014年以来,公司毛利率都呈现持续走高的现象。产品涨价是毛利率上涨的重要因素。国海证券研报显示:2013年—2015年,绝味产品的单位售价由2.97万元/吨,涨至3.36万元/吨,涨幅为13.13%;公司产品涨价幅度远大于成本增长幅度。以2015年为例,2015年公司产品成本增加3.41%,但售价增幅却达5.91%。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产品涨价速度快过成本增幅的局面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公开信息显示:自2017年后半年,由于受环保拆迁影响,市场上毛鸭供应量紧张,导致鸭肉价格快速上涨。据统计,2018年1月,毛鸭价格同比涨幅已高达25%。快速上涨的成本也许会抵消产品涨价带来的红利。
单季度利润增速下滑,机构股东一解禁就抛出清仓式减持计划,鸭脖子的成长传奇是否能够持续,这个春季充满不确定性。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