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英文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红火蚁是一种臭名昭著的外来入侵物种,会对其入侵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红火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属的物种生存委员会入
红火蚁侵入中国25省,一窝能有30万只,这种蚂蚁究竟有什么危害?
红火蚁(英文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红火蚁是一种臭名昭著的外来入侵物种,会对其入侵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红火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属的物种生存委员会入侵种专家组列为世界100种最具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种之一。
根据红火蚁发生所需气候条件预测,我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都存在发生红火蚁的危险。那么在红火蚁入侵我国之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抵御呢?
如何识别
红火蚁的颜色从黑色到红色不等,它们的体长从1毫米到4毫米不等。其巢穴通常安在潮湿的土壤区域,包括河岸,灌溉草坪或池塘。
红火蚁通常会在地面上建造一个巨大的圆锥形土堆,这些土堆的高度可以达到40厘米,土堆的结构和冰山的结构较为相似,显露在地表上的土堆只是红火蚁巢穴的一部分。
除了裸露的地面,红火蚁还可能在腐烂的木材、物体下方的土壤、覆盖物上筑巢。如果在野外遇到红火蚁的巢穴,大家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要靠近其巢穴,不然会遭到红火蚁的袭击。
种群结构
红火蚁的种群结构可以是一夫多妻制,有多个蚁后,也可以是单雌同体,只有一个蚁后。单雌生殖群体可能由一个或一组蚁后组成,在后一种情况下,最终只会出现一个占优势的单雌生殖群体。
工蚁可以存活长达180天,而它们的女王可以存活到2-6年。一个卵可能需要大约30天才能过渡到成年蚂蚁。
成熟的红火蚁种群数量很大,一窝在通常在10万至25万只之间,有些红火蚁种群甚至会超过25万只。
食物
和人一样红火蚁也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如节肢动物、死亡的哺乳动物和以及的种子和许多带有甜味的物质,包括半翅目动物产生的蜜露。
工蚁通常在白天温暖且炎热的日子里觅食,工蚁还负责喂养幼虫,信息素和各种化学物质都被用作防御、觅食和招募的通信手段。
危害
红火蚁会像蜜蜂和蝎子一样用尾巴上的尖刺蜇人,被红火蚁蛰过的地方,会褶皱凸起,最终变成白色脓疱。由于尖刺里还含有毒素,被蛰的受害者可能会感到头痛,恶心或窒息,如果不小心被红火蚂蚁蛰了,那就应该立即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如果被蛰的人对的毒素还有过敏反应,那么人体会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
有人曾这样形容被红火蚂蚁蛰后的感觉“就像是皮肤被点燃的火柴烫伤一样疼。”因此我们遇到红火蚂蚁时最好不要上前去激怒它们,而是应该选择避开。
如果贸然进入红火蚁的领地,会激怒红火蚁,成为红火蚁攻击的对象。
假如不小心受到红火蚂蚁的攻击,首先应做好局部处理:尽快用肥皂水对伤口局部进行清洗,有条件的可以用冰敷蛰咬部位并及时就医。若出现水泡脓疱应小心处理不要弄破,破溃可用碘伏消毒伤口。
防治红火蚁的方式有多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为了安全考虑,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投毒处理法
如果该区域只有一窝红火蚁,那么可以采用关于单个土堆的处理方法。
首先要注意,要想根除红火蚁,就必须杀死位于巢穴最深处的蚁后,如果不能杀死蚁后,那么蚁群可能会卷土重来。
针对单个巢穴,一般采用投毒法,投毒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大量对红火蚁有毒的液体倾倒在土堆上,这种方法可以使蚁群受到重创,但位于巢穴最深处的蚁后可能会幸免遇难。
另一种是将少量有毒的诱饵撒在巢穴周围,待觅食的蚂蚁将有毒的诱饵带回巢穴。这种方法虽然作用较慢,但效果比其他方法更好,因为工蚁会将有毒的诱饵喂给女王和幼雏,从而得以根除蚁群。
使用有毒的诱饵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单个蚁群,还适用于同处某个区域的多个蚁群。
但显然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有毒的诱饵往往也会吸引其它其种类的蚂蚁,使这些无害的蚂蚁也被消灭,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我们只能期待科学家研究出只针对红火蚁的诱饵。
生物防治法
投毒处理法虽然见效快,但还存在诸多弊端,而生物防治法则是利用生态平衡的智慧,通过引进红火蚁的天敌,从而有效控制红火蚁种群的数量。
目前研究人员还在筛选确定红火蚁的天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微孢子虫病原体和真菌有希望成为红火蚁的天敌。此外,一种寄生蚂蚁会入侵红火蚁群落并取代蚁后控制蚁群。
虽然红火蚁是一种可怕的入侵物种,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目前科学家已经筛选出几种有希望成为天敌的病原体和真菌。
但在红火蚂蚁种群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我们还是要多小心才是,如遇到疑似红火蚁巢穴的土堆,因采取避让的措施,和土堆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你生活的地方已经被红火蚁入侵,你就需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防患于未然。
参考资料
我国如何应对红火蚁入侵--中国科学院院刊
Subfamily MYRMICINAE Tribe SOLENOPSIDINI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972 "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