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齐鲁壹点记者 任磊磊) 近日,位于北京的美克美家洞学馆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标,这里被网友们戏称为“北京小悉尼”,团队结合多年装饰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融入功能性,
万亿二次装修市场蓝海已至,装配式装饰引领技术变革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记者 任磊磊)
近日,位于北京的美克美家洞学馆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标,这里被网友们戏称为“北京小悉尼”,团队结合多年装饰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融入功能性,富有创造力地将这座23岁的老建筑改造成如同洁白重叠羽翼的建筑。
近年来,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环保等要求越来越严格,老建筑不可能一刀切全部推倒重建,由此,商业项目的二次装修市场迎来爆发。从老旧工业区改造,到政务大厅,从商业地产到体育场馆,国内的建筑装饰产业迎来变革。
二次装修迎来万亿蓝海
设计师的马良神笔,让美克美家洞学馆重生,日光从穹顶上倾泻而下映射在龟兹洞天大壁画上,这面壁画融合了波斯艺术、健陀罗艺术和汉唐艺术精髓,圣洁优美、如沐时光的长河,令人沉静。
另外,整面书墙的设计,现代化的简约设计,光影的完美结合都呈现了现代装修的理念和风格。作为一栋已经23岁的老楼,如果没有经历二次装修,是很难有如此生动的蜕变。
实际上,这几年,中国的建筑装饰产业已经迎来了新的变革。
受近 2 年房地产增长放缓的影响,市场增量空间有限,但存量房成为装修行业的新市场。商业地产从装修到二次装修的更换周期较长大约在10-30年,按照这个家具更换周期计算,除了新建地产,中国早期的存量商业地产、老旧厂区、政务大厅等场所已经进入了更新换代的爆发期。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次装修迎来万亿蓝海。“每个建筑物在其使用寿命内都存在周期性更新改造的需求,因此,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和市场需求可持续性的特点。随着近二十年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快速建设,目前存量市场规模巨大,二次装修已成为装饰行业巨大的蓝海市场。”
据介绍,目前二次装修重点聚焦于大型文旅、场馆和酒店类业。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各类翻新、翻建的装修需求会持续增加,公司将具有广阔的可持续的业务发展空间。
资本市场是行业最好的反映,此前阿里43亿投资红星美凯龙、54亿投了居然之家,还有美克家居以 1.95 亿元收购家具制造商 M.U.S.T.公司和 Rowe 公司;顾家家居3.2 亿收购德国顶级家具品牌 Rolf Benz,3.7 亿元入股澳洲家具零售商 Nick Scali;曲美家居40 亿现金收购挪威椅子厂商 Ekornes ;顾家家居通过认购可交换债曲线收购老牌床垫厂商喜临门等等。资本品牌收购,也正是看好国内的二次装修市场。
据业内人士透露,2020年,国内建筑装饰市场在受疫情冲击和内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呈现出更明显地分化,当前装饰行业正处于由分散市场向集中市场的加速过渡阶段,在经历过长期充分的市场竞争后,行业集中化程度开始显著提高,未来龙头公司市场占有率将持续提升。
装配式引领建筑装饰产业变革
装配式装修是将工厂生产的部品部件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主要包括干式工法楼(地)面、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管线与结构分离等。这种一种新的工业化内装方式,区别于传统现场湿作业的装修方式。装配式装修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现场组合施工的新形式,具有施工品质好、安装精度高、绿色环保等优势,能够解决传统装饰施工面临的诸多难点并大幅降低工匠技术依赖。也正是引入了装配式装修的理念,直击建筑装饰行业的痛点,引领行业变革。
据方面估算,到2025年装配式装修市场规模将达到6327亿元,年化复合增速为38.26%。巨大的市场潜力,也饿引来众多头部企业加大投入,不过由于这块市场刚刚起步,目前整体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但是大家都在抢占先机,尤其是头部企业。
尤其是这几年,人力资源对匮乏,冲击着整个装修行业。人力资源的短缺加速了装修行业的变革,刺激了装配式装修的崛起。装配式产品由于可以大批量的工厂化生产,其成本优势开始凸显,同时扁平化现场安装技术,可以替代消失的装修技术工人,让整个产业向规模化、简单化发展,顺应行业发展潮流,解决了整个建筑装饰行业未来发展的痛点。
据住建部最新通报的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计 6.3 亿平米,较 2019 年增长 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 20.5%,完成十三五制定的15%以上的工作目标。
以为例,在装配式装修领域,其经过不断迭代发展,目前已建立四维一体的数字化装配式体系,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部品化组装、数字化集成运营方面构建覆盖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
标准化设计由BIM技术进行协同,确保了建筑设计与装修设计的一体化,在建筑、设备、管线与装修之间零冲突,实现后期精确安装;工业化生产可使构件的设计标准、型号规格和质量品质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了装修行业难以均一化的痛点;部品化组装可持续输出专业管理人才与产业化工人,实现多城市、多项目同步开工,通过可复制的扁平化现场安装提升公司项目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