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的记忆中,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老北京著名的吉祥戏院和饭馆的正门改开在临街的位置,即在原金鱼胡同那条东西走向街道的南侧。所以只有6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其在原“东安市场”内营业的
早年间不涮羊肉,卖肉饼?
朦胧的记忆中,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老北京著名的吉祥戏院和饭馆的正门改开在临街的位置,即在原金鱼胡同那条东西走向街道的南侧。所以只有6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其在原“东安市场”内营业的情况。
都说老北京的老字号店铺、食物每种都有一个故事,人们吃的不仅是食物,还是一段历史,一段深入人心的故事。要知的前世今生,且听我细细道来……
创始人是一位来自河北的回民,名叫丁德山。因为当时冬季还没有现在的暖气等设备,家家取暖、做饭靠的就是煤球。制作煤球里面有一个必须的原料。就是黄土。跟随市场需要,他成为了一个往城里送黄土苦力。也就是这个契机,让他经常能够路过老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的原先是皇宫的马场。满清时,皇上上朝,文武百官都要由午门进殿,而进去又不能骑马坐轿,文武百官只得步行上朝。老东安市场的前身就是武官下马后存马的地方,后来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这里变得异常繁华。
说起来,丁德山也确实是个有经商头脑的人,他看准了这儿的风水宝地,把干苦力攒下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东安市场北门,搭了一个棚子。挂上“粥摊”的牌子,摆起了一个专卖玉米面贴饼子、小米粥的小摊,专门招待车夫、马夫为主的百姓,生意红火,后来更是增加了抻面等面食。
东安市场这个马场当时是由一个叫魏延的太监主管,他爱吃粥摊的抻面,经常到丁德山的粥摊。丁德山也特别有眼力见儿,每次魏延来,他都奉承、热情的招待,博得了老太监的欢心。魏延看丁德山会来事,一来二去,就认他做了了干儿子。都说朝中有人好做事,这魏延也确实是帮了他很多。
1912年,东安市场失火,粥棚也没有幸免。魏太监出面张罗,并拿出了银两,帮助丁德山重建了三间瓦房,起了字号为“羊肉馆”,这才是现在人们熟知的。开始,羊肉馆只是做一些羊汤、羊杂汤等,后来才把“涮羊肉”引进了店堂。丁德山把涮羊肉这一风味引进了店铺,又经过了细心琢磨,涮羊肉肉嫩、味美,主要仗着选料精、加工细、佐料全,同时厨师的刀工十分精湛,对于羊肉的部位都有精准的要求,涮羊肉也必须用青花瓷来装,使得吃涮肉是一种享受,由此而享名京城。
但是丁德山并没有放弃粥摊的买卖,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来往的车马行人。虽然是以涮肉闻名,但是它的成功,离不开曾经的粥和饼。经过历史的洗涤,这两种食物也是越来越具其独特的风味。
我小时候很多次去,都不是去吃涮肉的,而是在一层吃肉饼。这里的肉饼都是现做现烙现卖,因此味道独特,喜欢的人更是越来越多。肉饼的肉料,据说是楼上涮肉剩下的刀头刀尾肉头儿,剁成肉馅掺上大葱葱花等烙肉饼,因此这里的肉饼和外边的有很大的不同,肉的选取,决定了其味道的独特。肉饼大小薄厚均匀,里外刷油,从而使烙熟的肉饼外表近深黄色且酥软,吃在嘴里油香爽口。这里的面皮擀的真心的绝了,不仅薄厚大小均匀,而且皮儿薄得只有纸的厚度。面皮里包着厚厚的肉饼,吃在嘴里那叫一个香!
每个人的吃法不同,因此味道也是不同的。我一般喜欢先把肉饼的皮吃了,因为刚刚烙好,皮焦黄酥软,吃上一口,马上就会吊起自己的馋虫。接下来,把中间的肉饼蘸上醋,就着这边的小米粥,那叫一个香啊!
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的肉饼和粥了,去了前门和天安门的店里都没有了,真是十分的想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