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开局,楼市呈现出“降温”状态,克尔瑞的一则报告刺痛着上市房企和投资者们的情绪。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2年1月百强房企中多数规模房企的销售表现不佳,单月业绩同比以及较202
盈利能力下滑 集团真实情况如何?
虎年开局,楼市呈现出“降温”状态,克尔瑞的一则报告刺痛着上市房企和投资者们的情绪。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22年1月百强房企中多数规模房企的销售表现不佳,单月业绩同比以及较2021年月均水平变动都有明显下降。1月份近9成百强房企的单月销售业绩同比降低,其中2成房企降幅在30%至40%之间,近4成房企降幅高于40%。
可以看到,1月份,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额363.6亿元,同比下降9.81%;融创中国销售额约279.2亿元,同比下降20.6%;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56亿元,同比减少50.19%;中国奥园销售额为19.2亿元,同比下降80.99%。
其中,被称为蓝筹典范的集团(600383.SH)也没能逃过1月业绩下滑的“魔咒”,实现销售额149.6亿元,同比下减少38.4%。
据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在深圳初创,1993年开始经营房地产业务,2001年4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是中国较早上市并实现全国化布局的老牌房企。
令投资者没想到的是,这家百强房企2月16日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竟然也表现不佳,增收不增利,净利润增速明显下滑。
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2.32亿元,同比增加18.16%;
利润总额158.24亿元,同比下降21.0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63亿元,同比下降8.99%。
对于上述业绩表现,集团给出的情况说明中指出,受市场下行及年内疫情影响,公司2021年的项目结算规模和结算毛利率不及预期。因此,尽管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有所增长,毛利率较上半年也有所恢复,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8.99%。
但实际上,不仅是2021年,前几年集团的净利润增速就已出现下滑趋势。
2018年-2020年集团分别实现销售额1623.3亿、2106亿和2426.8亿元,同比上涨15.28%、29.74%、15.23%;同期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8.35%、24.41%和3.2%。
销售额增长的情况下,集团的净利润因为什么而被压缩了呢?公告中有这么一句话“展望未来,公司将坚持利润与规模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
没错,集团的净利润表现与其规模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2017年,公司喊出了“3年冲击2000亿”的销售口号,此后便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
2018年-2020年,集团拿地总额分别为1000亿元、1200亿元和1350亿元,但是权益比重却一直处于低位,同期,其新增土地权益投资占比分别为40.4%、46.5%和51.6%。而克而瑞所公布的行业新增土地权益投资比例平均值则为65%。
而在2018-2020年间,集团的少数股东权益分别为200.27亿元、282.75亿元和365.6亿元,占全部股东权益比例则分别为30%、34%和39%。
截至2021年三季度,集团新增土地储备1492万平方米,而其权益土储仅有599万平方米,权益占比40.15%,低于行业65%的平均水平。少数股东权益增至429.8亿元,占比42.86%。
也就是说,集团为了实现规模扩张而大举拿地,但因为合作拿地导致权益占比较低,进而拉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此前,中信证券研报就曾指出:集团在规模扩张中存在土储权益较低的风险,以及部分项目盈利能力较低的风险。
同时,集团的负债也在攀升,虽然身在“绿档”但也因为逼近红线引起了关注。截至2021年上半年,扣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9.44%,而三条红线规定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
去年11月、12月,集团先后发行了两笔金额均为15亿元的中期票据融资,合计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