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车领域,日系品牌最激进,日产Leaf是最早实现商业化量产的电动车。 在电动车领域,日系品牌最保守,这么多年过去了,日系电动车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2021年10
5分钟读懂本田电动车e:NS1的优缺点
在电动车领域,日系品牌最激进,日产Leaf是最早实现商业化量产的电动车。
在电动车领域,日系品牌最保守,这么多年过去了,日系电动车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2021年10月21日,第22届武汉国际车展开幕的第一天,本田e:NS1量产车和公众见面。至于这款新车能不能打,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价格。根据计划, 本田e:NS1将在2022年春天正式上市。不管怎么说,看过本田e:NS1之后,个人觉得在电动化竞争中,本田算是暂时领先丰田了。
本田的官方新闻稿说这款车是“Honda在华首款纯电车型,同时也是Honda全球首款纯电SUV”,那么敢问之前上市的广汽本田VE-1、本田M-NV、还有本田X-NV“三剑客”算个啥?结果本田的工作人员和我说,这“三剑客”都不是正儿八经的本田电动车。
定睛一看,果然有道理——广汽本田VE-1车头是理念标,本田M-NV还有X-NV的车头是思铭标,都不是正儿八经的H标。
好吧,Honda赢了。
其实不管是VE-1、M-NV还是X-NV,都有三个共同的缺点——价格高,续航短,配置低。说实话,在如今的中国,14万元上下就能买到NEDC工况续航超600km的紧凑级电动车,而且配置还不低。所以,价格、续航和配置是本田e:NS1未来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
由于轴距依旧保持在2610mm,所以有网友将这款车视为“三剑客”的换壳版本。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款车是不是新车,不能单看外观和轴距,这就好比是大众高尔夫和高尔夫GTI的区别——外观大小差不多,但内部却有乾坤之分。
本田e:NS1搭载智能高效纯电架构“e:N Architecture”,在电气架构上就要优于油改电的“三剑客”。这套架构整合了超高功率密度的驱动电机,高密度电池以及纯电动车专属平台。
其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据说是“行业顶尖水平”,就意味着本田e:NS1在跑高速路的时候,不会像现在很多电动车那样续航力缩水。根据现有资料,本田e:NS1的驱动电机最大功率150kW,比“三剑客”高了30kW,所以加速性能会更好。此外68.8kWh的三元锂电池,保守推测至少会带来“500+”的续航力。
此外其电机的控制程序集成了多达20000多个场景算法,这个数据量是普通纯电动车的40倍以上,这就意味着本田e:NS1在驾驶体验感上不像传统电动车——传统电动车需要人来主动适应,而本田e:NS1则会主动适应人。所以本田e:NS1能否引发电动车的下一次技术革命,是值得期待的。
还有本田e:NS1上搭载的全栈智控生态系统“e:N OS”,至于乘客和车辆之间的交流到底深到什么程度,以及生态个性化的区别有多大,至于等试驾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了。
配置方面,现场展车上可以看到有人脸识别系统还有流媒体中央后视镜——只不过有意思的是,流媒体后视镜的摄像头,居然和倒车影像摄像头是同一拍摄高度,均位于车尾牌照框上端。至于后排座椅加热,则是本田e:NS1配置水平不低的最直接证据。
还有自动泊车系统,究竟智能程度达到哪一级?是否具备AVP功能?也要等到官方公布更多资料之后才能肯定。
说完了优点和期待,现在来谈谈缺点。尽管只是亮相,没有试驾机会,但是在静态暂时过程中,依然可以看到e:NS1有些设计依然不够完美。
缺点一:快慢充电口都设计在车头Logo盖板内,这就意味着在垂直车位上充电的时候,e:NS1车头必须向内。这说明本田貌似还没有搞明白中国的用车场景——美国人在垂直车位上泊车,可以一头扎进去,因为美国车位往往比较宽。而中国车位比较窄,所以国人更习惯于倒车入位,毕竟在外后视镜的帮助下,更容易倒车进入狭小的空间。
本田e:NS1未来只在中国市场销售,但设计上却没有考虑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这一点让人有点想不通。
缺点二:头部空间仓促。前后排腿部空间还好,但由于电池结构将地台升高的原因,乘员舱的头部空间被明显挤压。如果将前排天窗遮阳帘关闭,身高超过170cm的司机,头发大概率会蹭到遮阳帘。后排天窗则没有采用遮阳帘的设计,而是采用了可拆卸遮阳板的设计——仔细观察了一下,后排车顶很薄,已经没有空间来容纳遮阳帘的卷轴结构,所以不得不采用了可拆卸盖板的结构。至于本田为何把e:NS1车顶设计得这么薄,其实有很大的嫌疑就是为了给后排乘客多偷一点头部空间。
而且这种卡扣结构,时间长了容易在行驶中出现异响。所以这里给本田支个招,后排遮阳帘,其实可以从前面往后面拉,中央横梁设计得宽一点就行……